(通讯员 王雅溪)2025年9月18日,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雅溪副教授课题组在人机交互领域知名期刊《国际人机交互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Gamification Design of AR Filters: The Influence of Key Factors on User Experience and Strategies》的研究论文。王雅溪副教授为该文第一作者,陈娜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姜彤、蒋佳妮、黄亚如。
文章链接为: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447318.2025.2553777?scroll=top&needAccess=true
1.期刊介绍
《国际人机交互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由 Taylor and Francis Ltd. 创办于 1989 年,是人机交互领域具有国际认可度的学术期刊,被SCIE/SSCI收录,JCR分区Q1,2024年Impact Factor 4.9,近五年Impact Factor5.5。期刊聚焦交互计算的认知、创造性、社交、健康及人体工程学维度,核心关注人类行为与交互系统、环境的关联,覆盖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在线社区、数字无障碍等多元场景。既重视 HCI 理论的深度拓展,也强调定量与定性方法在实践中的创新应用,致力于为全球研究者提供前沿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的高质量渠道。


2.摘要
AR滤镜的普及性应用,使得精准洞察其用户满足机制,成为优化产品体验、指导设计实践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U&G),将AR滤镜视为“选择性媒介”,识别出用户需求的四种满足类型:感知享乐、社交互动、消磨时间与幻想体验。通过对563份问卷进行PLS-SEM分析发现:AR滤镜的视觉美学、交互新奇性和感知沉浸性对各需求满足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需求满足对用户体验满意度的影响强度依次为:社交互动 > 消磨时间 > 感知享乐 > 幻想体验。据此提出游戏化设计策略,如通过提升视觉美学促进互动,构建循环机制满足时间消磨需求。用户体验满意度量表信效度良好(CR=0.898, AVE=0.749),为优化AR滤镜体验提供了实证依据。
3.研究背景
在数字时代,在线社交已成为生活必需,AR滤镜作为AR技术在社交领域的创新应用,因契合用户个性化、趣味化需求逐渐成为社交场景游戏化的核心载体。游戏化理念通过积分、挑战等元素增强用户参与度,与AR滤镜的结合催生了新型社交体验。现有研究虽涉及AR滤镜的用户动机与设计质量,但在“设计质量-需求满足-体验满意”全链条机制、多维度设计协同效应等方面存在空白,且对隐性需求与动态变化关注不足,亟需系统性探究以填补理论与实践缺口。

AR滤镜交互体验假设模型
4.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建模”的混合方法,通过便利抽样与目的性抽样结合选取 18 岁以上、近 3 个月有 AR 滤镜使用经历的用户为样本,问卷涵盖人口统计学信息、设计质量评价、需求满足与体验满意度测量三部分。基于Hassenzahl的愉悦性设计质量框架与现有文献,将视觉美学、交互新颖性、感知沉浸感设为设计质量维度,用户需求划分为感知愉悦、社交互动、消磨时间、幻想四类。运用SmartPLS 3.0进行PLS-SEM分析,验证11项研究假设,评估测量模型的信效度与结构模型的因果路径。

参与者特征
5.研究结果
测量模型显示,各一阶反射构念的 Cronbach's α 系数均大于 0.7,AVE 值大于 0.5,二阶形成构念无多重共线性,信效度良好。结构模型验证了所有假设:视觉美学正向影响感知愉悦(路径系数 0.323)与社交互动需求(0.267);交互新颖性正向影响感知愉悦(0.311)、消磨时间(0.333)与社交互动需求(0.355);感知沉浸感正向影响幻想(0.458)与消磨时间需求(0.239)。需求满足对体验满意度的影响排序为:社交互动(β=0.463)>消磨时间(0.412)>感知愉悦(0.313)>幻想(0.213),且核心需求可解释 56.2% 的体验满意度变异。

SmartPLS 3.0中计算的模型

滤镜交互体验模型核心构念结构模型及其计算参数结果
6.研究结论与意义
理论上,研究拓展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兴数字技术领域的应用,明确了 AR 滤镜设计质量与用户需求满足的具体关联路径,完善了社交场景游戏化体验的理论框架。实践中,为 AR 滤镜设计提供了精准方向,如强化社交导向视觉设计、分层实现交互新颖性;为平台运营建议优先落地验证功能,如 “分享解锁” 机制。研究虽存在样本年龄与地域局限,但为后续跨年龄、跨文化及垂直领域的 AR 滤镜研究奠定了基础。(审稿 夏志敏)